井冈山那次会师,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。朱德本来就是行伍出身的老将,带兵打仗的经验比谁都丰富,可当他亲眼见识了毛主席的一番操作后,忍不住感慨:“老毛这人,关键时刻用兵真是又精又狠啊!”
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朱德是什么人?南昌起义的元老,护国战争的英雄,论资历论经验,在当时的红军将领中那是数一数二的。连他都这样夸赞,可见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有多出众。
精准用兵不稀奇,关键是要够狠
说到用兵精准,我军的名将们个个都是好手。林彪在辽沈战役中,把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算得明明白白,每一步棋都走得恰到好处。粟裕在淮海战役更是把有限的兵力发挥到了极致,30万人马要同时对付好几个敌军集团,这份算计功夫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。
不过要说用兵“狠”,这就不多见了。毕竟带兵打仗,谁不心疼自己的兵?可是毛主席不一样,他敢在关键时刻下狠心,这份魄力确实让人佩服。
常言道“慈不掌兵”,意思就是心太软的人不适合当将军。战场上瞬息万变,有时候为了大局着想,必须要下狠心做决断。可这个度实在不好把握,下手轻了达不到目的,下手重了又容易出问题。
长征路上的那道“死命令”
长征途中抢渡大渡河,这是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。当时林彪的部队已经长途奔袭了好几天,战士们累得要命,又赶上下大雨,行军条件极其恶劣。
林彪实在心疼自己的兵,就给军委发电报,说部队太辛苦了,能不能稍微调整一下行军计划?这要是换了别人,多少也会通融一下。
可毛主席的回复却是:“不怕减员,不怕牺牲,务必按原定计划到达!”
这话说得够直接,也够狠。林彪收到电报后,咬咬牙,还是带着部队硬挺了过去。事实证明,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,让红军抢在敌人前面占领了关键位置。
解放战争时期,东北野战军入关围攻傅作义,情况也差不多。部队刚打完仗还没来得及休整,就要马不停蹄地赶路。毛主席又一次下了“狠心”:“为了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完成部署,你们应该鼓励部队在这两星期内不惜疲劳,不怕减员,不怕受冻受饥!”
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命令,实际上是对战士们最大的保护。因为只有抢得先机,才能避免更大的伤亡。
淮海战役的惊人决心
淮海战役打得那叫个惨烈。第一阶段攻打黄百韬兵团,华野就伤亡了将近5万人。要知道,当时一个纵队也就2万多人,这一仗下来相当于两个纵队没了。
粟裕看到这个伤亡数字,心里那个疼啊。张震后来回忆说,每次看到部队报上来的伤亡数字,粟裕都痛心不已。华野上下都在担心,照这样打下去,部队还没到徐州就拼光了。
粟裕也想让部队歇歇,毕竟连续作战确实太累了。可毛主席这时候又展现了他用兵的“狠”劲儿,坚持要华野继续打第二阶段。
更让人震惊的是,毛主席在电报中明确表示:“必须准备十万至二十万伤员的医治!”
20万人的伤亡!这个数字听起来就让人心惊。粟裕后来回忆说,正是毛主席这份明确的决心,帮助他们克服了部队中的犹豫情绪。
“狠”的背后是大智慧
有人可能会说,这样不是太残酷了吗?其实不然。毛主席的“狠”从来不是盲目的,而是建立在对整个战局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的。
他看得比谁都清楚,战争就是这样,你不狠敌人就会更狠。与其拖拖拉拉让敌人有喘息之机,不如一鼓作气彻底解决问题。这种“狠”实际上是对己方战士最大的保护。
长征路上如果不抢时间,红军很可能就被敌人包了饺子。淮海战役如果不下决心,华野很可能就失去了歼灭敌人主力的机会。
朱德的感慨不是没有道理
朱德作为军中宿将,见识过各种各样的指挥风格。他之所以对毛主席的用兵风格如此赞叹,正是因为看出了其中的门道。
用兵精准,技术上的事情,名将们都能做到。可要在关键时刻下狠心,这就不是谁都有这个魄力了。毛主席能把“精准”和“狠”完美结合,既不盲目冒险,又不优柔寡断,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家风范。
说到底,战争就是这样残酷。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,没有足够的决心和魄力,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。毛主席的“狠”,狠得有道理,狠得有分寸,狠得恰到好处。
各位觉得呢?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这种“狠”是不是必须的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。
公牛配资-公牛配资官网-口碑最好的配资平台-正规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